( 羅丹 雕塑系列)
近來不知道甚麼原因, 這篇文章被大量點閱中,急速上升近150次點閱, 就好像有位老師對大家說: 各位同學, 今天的回家作業就是到蘇菲網誌去看那篇羅丹與卡蜜兒的文章, 要寫關於三角關係的報告..............
三角關係?! 我今天正好聽見一個關於婚外情的故事, 這個婚外情發生於十八年前, 想不到在十八年後有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, 我並沒有想要披露這個故事(但是我覺得很值得寫, 假以時日用另一個篇章來寫), 是的, 這個婚外情故事闡揚著 " 寬恕 "的本義, 人生的旅途 , 我們多麼需要寬恕力量, 寬恕別人的同時, 也寬恕了自己. 而世界隨之改變!
重啟本文, 想要讓更多人思考這個問題, 我相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面臨著類似的情境, 如果故事的主角是你, 你又會如何面對?
(其實若是我, 無論我是第一者,第二者, 第三者, 我大概會是那種拔腿就落跑的人吧!.......你呢?)
X X X
近來沈浸西洋現代美術史的故事裡面, 連秋颱略島造成宜蘭水災也是這兩天才知道 ,
大雨澎勃使我想起曾經看過一部電影 " 羅丹的情人" (又譯羅丹與卡蜜兒) , 裡頭有一個畫面令我印象深刻 , 這個畫面十分揪心 : 卡蜜兒因為與羅丹愛情撕裂及至崩潰 , 他在屋內淒厲嚎哭 , 屋外下著大雨 , 而羅丹在黑暗雨中佇立 , 靜靜地聽著卡蜜兒的叫囂 ............
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,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。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,被譽為歐洲雕刻“三大支柱”。對於現代人來說,他是舊時期(古典主義時期)的最後一位雕刻家,又是新時期(現代主義時期)最初一位雕刻家。
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。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,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,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,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。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,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《塌鼻男人》得以成熟展現,並貫穿其一生,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。
(米開朗基羅作品 大衛)
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、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。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。羅丹一生攀登,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。羅丹堅信:“藝術即感情”。
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,如膚淺的熱情,空洞的誇張,虛假的內涵。他偏愛悲壯的主題,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。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,既動人之情,又啟人之思,使我們得以神游于心靈的波濤,生命的奧義,宇宙的玄遠,創造的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