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 夢迴西藏- 2008 )

我是個熱愛音樂的人,憑良心說----喜愛遠超過繪畫。從小,我立志當音樂家,我喜歡彈鋼琴,小時候家裡小孩多,那個時代也不流行讓小孩學鋼琴,我都彈「紙鋼琴」,嘴裡哼著旋律代替鋼琴的聲音。一台「紙鋼琴」,也讓我無師自通彈完了小朋友拜爾鋼琴上集,因此,當我小學外婆說服媽媽讓我真正學琴時,我第三堂課就已快彈完拜爾上下集了。
 

我這麼愛彈琴,一直到念大學都還動念想轉音樂系,而我自然沒有豐厚的音樂底子,當然想歸想而已,倒是有了經濟能力後前前後後買了二台鋼琴。
 

「為什麼愛音樂卻走入美術系」?! 我想起曾經一位朋友這樣問我。  

我想了想回答他:「音樂家想了二十年都當不了……那不如當美術家好了。」  

朋友聽了哈哈大笑。
 

這是我學畫的緣起,比起北藝研所同學那種對繪畫的狂熱,我似乎略遜一籌。 

而坦白說,當我拿起畫筆之後,彈鋼琴的手似乎漸漸停止了,繪畫之於心靈的釋放或挑釁,我覺得比音樂強悍很多,一曲令人感傷的旋律,音樂停止時,心靈也不再浮動,而一件繪畫作品卻能夠把心裡內心底層的潛意識盡掏出來,作品完成時,畫中的旋律並未停止,反之是永久的呈現。


(米羅 - 小丑的化妝舞會 )
 

就像一幅畫掛在牆上,你當下看到它便能產生愉悅的感覺,這種感覺能讓你記憶中的各種旋律一齊出現………就像聽一曲交響樂。 

康丁斯基的作品總是洋溢著音樂的旋律,他說:「物像於繪畫不但不必要,有時反而會妨礙純粹的鑑賞」。 
 

欣賞音樂的時候,我們總是陶醉於旋律中,浮現的是自己心像故事,不太會去想演奏者或演奏的樂器、演奏技巧是甚麼。

同裡,現象(具象、寫實) 繪畫與抽象繪畫差別在此。 

前者多了一些「分辨」:像不像;「聯想」:與己關聯之處。繼而才產生各種感覺。 
 

而抽象繪畫迷人之處在於它是「當下」的覺受、感應、感覺。 


(極簡藝術 - 水與火的交融)
 

如果心情的語言,可以不需要多分辨或對立的爭辯,那麼,我想抽象繪畫將會使人感到更遼闊與自在。  

而這正是我個人嚮往的心靈境界。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蘇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